作 者:陈鼓应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84年5月
作 者:朱谦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84年11月
《甲骨文字典》“直”字字形及释义。
图/文 唐正鹏
“‘以德报怨’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之一”这个命题,从来就是个伪命题。奇怪的是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如梦魇般缠绕着人们的心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伦理观念,以及处世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历史上还真的出现了不少令人深感迂腐可笑的故事。一条“唾面自干”成语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这条成语出自《隋唐嘉话》一书,书中记载:“娄师德弟拜代州刺史,将行,教之耐事。师德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据过分,人所唾嫉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弟长跪曰:‘自今虽有唾某面者,某亦不敢言,但拭唾而已。以此自勉,庶免兄忧。’师德曰:‘此适所谓为我忧也!夫前人唾者,发于怒也;汝今拭之,是恶其唾而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唾笑而受之?’”无须多说,相信大家看完这段记述后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依娄氏兄弟之言而行,可谓迂腐至极,屈辱至极,甚至屈辱到了丧失基本人格的地步。如此之言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敢问谁愿为之?!
于是乎,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拷问此语出自何人之口,此观念为何人所创。或说出自老子,且从《道德经》中寻得了“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原句;或认为孔子是“以德报怨”的始作俑者,不仅从儒家经典《论语》中找到了“以德报怨”之句,而且还推论“以德报怨”的观念“其学出于老子”(《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注译》256页引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曰:“以德报怨,其学出于老子”)。 鉴于这样的推断,古今学界的一些好事者便藉此以贬斥和指责孔子与老子,把孔子与老子的学问与“迂腐”“落后”画上等号,更大而化之以攻讦和贬损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落后,似乎“以德报怨”一语足有“一言以丧邦”之威力。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以德报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十足的伪命题,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误读、错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误区。相关的文献史料证明,孔子与老子非但不是“以德报怨”的“始作俑”或者推崇者,而且是“以德报怨”最早的批驳者。为了将这一问题裒明判清,还原事实真相,为孔子、老子讨还公道,我们不妨从原典和历代最具代表性注家文献角度做一番考据:
其一,老子的“报怨以德”。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历代文献对于“德”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德”为“顺天下之所同者”。楼宇烈先生在《新编诸子集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1版)一书中,引用王弼注将“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释解为:“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可以看出,此处之“德”并非“恩德”之“德”,这里将“德”释解为“顺天下之所同者”虽无确考,且有“强解”之嫌,但可备一说。二是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中明确指出,清代姚鼐的看法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大小多少”之下不仅有脱字的可能,而且“报怨以德”很可能是因错简而掺入的,原由是上下文意不通。并主张将“报怨以德”移入七十九章“安可以为善?”句上,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就变成了“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这样一来,文意不仅十分明了,也使《道德经》中有关“怨”“德”的内涵得以连贯统一。其实,此观点早得到了前代学者的印证。故此,我认为陈鼓应先生的看法很有见地,值得借鉴。朱谦之先生在《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第1版)一书中引清代学者姚鼐语:“‘大小多少’下有脱字,不可强解”,朱谦之按语中进一步以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四次引用《论语·宪问》里“以德报怨”说明“德”有“恩德”之意,与陈鼓应看法和观点相同。
其二,孔子的“以直报怨”。原文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依文意看,孔子与老子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后世大儒为了进一步阐明孔子的思想理念,多有阐发和解说。如南朝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说:“以德报怨”是“取怨之道”。宋儒朱熹也认为:“以德报怨”的结果是“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就是说“以德报怨”等于对施怨者进行变相鼓励,同时对施惠者也是不公平的,最终只能混淆善恶是非的界限。《论语》一书中,“以德报怨”一语为别人请教孔子时所说,孔子在彻底否定了这一观念的同时,明明白白地提出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而后世之人却将“以德报怨”的观点强加于孔子及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实在令人费解!从治学角度看,这种做派只能说是一种别有用心的张冠李戴和极其拙劣的断章取义!
一言以蔽之,“以德报怨”绝不是什么“传统美德”,历史上已经受到儒、道两家的严厉批驳,是掺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垃圾,应该予以厘清和抛弃。“拿公平正直来回对怨恨”“拿恩德来回报恩德”的“以直报怨”与“以德报德”,才是真正的儒、道两家的思想观念,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气节和文化智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