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鹏 | 经典释疑(十七)何为“中庸”?
红湘西 2019-11-25 12:04:27

《中国形象之大典》释“庸”。

《古汉字对照字汇》“庸”字字形流变及释义。

作 者:董并生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图/文 唐正鹏

“中庸”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为孔子一生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原始儒学践“仁”行“义”的重要途径与核心标准。因此,“中庸”这个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绝对不是一句“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所能说清道明的。

历代文献对“中庸”理解各有侧重、观点不一。少数注解在释解过程中,或理路含混不清,文意肤浅;或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或未得真意,王顾左右而言他。现略举几例,分列如下:

——《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辞海》释“中庸”:一为平常。犹言中材、中人。二为儒家伦理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三为儒家经典之一,即《中庸》。四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语,即“中道”。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中庸”:一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二是指德才平凡之人。

——《孔子学说新论》一书认为“中庸”有五层意思:第一,“中庸”是一种非常完美的道德品质;第二,“中庸”“中道”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人格;第三,坚持“中庸”之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大无畏的勇气,更要有坚定的道德意志和理想的思想智慧;第四,为执政者“执中”,就是实行最佳的惠民政策;第五,孔子一方面积极宣扬、推行“中庸”之道,另一方面又对所遇到的阻碍感到迷惘和无奈。

上述《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对“庸”的释解不完整且不够确当。《辞海》对“中庸”的解释除第二点涉及中庸观念外,第一、第二点没有涉及学理内涵。第四点所称“中庸”为“亚里士多德语”是一个含混不清的伪命题,究竟是要以“中庸”学说说明“中学西被”还是“中学西源”?然依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生辰看,孔子去世后近百年亚里士多德才降生人世,何来孔子之“中庸”为亚里士多德所创?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中西文明对比研究中发现,西方文明中诸如哲学、宗教乃至于自然科学中的不少学术观点,均源自于东方尤其是古代中国的文明。大量的文化现象说明,西方文明多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世纪—16世纪)。故而,这一点对“中庸”的这种解释不仅毫无意义,且极易产生不良影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中,认为“中庸”就是“调和折中”之意,较为呆滞机械,没有辩证思想,可谓未得“中庸”之真意。《孔子学说新论》中的五个观点和解释几乎没有涉及“中庸”的涵义,以“完美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人格”“复杂而艰巨任务”“最佳的惠民政策”和孔子对追求“中庸”而遇阻所感到的“迷惘和无奈”释解“中庸”,让人难以理解,略显散乱。总之,这些关于“中庸”的观点,难以给人以清晰的学术理路,把握“中庸”理论的本质和精要。

依本人之见,要相对准确地领会和把握“中庸”的内涵及文化意义,应从其文化渊源和“体”“用”,以及践行“中庸”的核心标准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中庸”的文字学考据和文献学渊源。我们先来考辨一下“中庸”的文字学含义。“中”,是一个是很古老的汉字,《甲骨文字典》释“中”大致五种意思,即旗帜、中间(相对于左右、上下而言)、中日(今之午时)、中室(宫室名)、人名和殷先王庙号区别字。《甲骨文字典》采唐兰先生释义:“本为氏族社会之旗帜,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赴,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也矣。”《说文解字今释》一书除参证甲骨文释义外,还释为“上下通”和“左中右之‘中’”两个意思。可见“中”字古义当为“中间”“中央”的意思。“庸”,《说文解字》:“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说文解字今释》的释文为:“庸,实行。由用、庚会意。庚,表示变更其法。《易经》说:‘先干三天而后希望变更’”同时在其注释中进一步释“庚”为“变更,行事能变为庸”。《土生说字》:“‘庸’,会意字,从用,从庚。‘庚’是天干之一,于五行属金,五方位西,五季为秋;‘用’为用处、使用。古人排天干、看五行、辨方位、识五季经常用到‘庚’字,故‘庸’意为平常、普通,也表示用、需要。‘庚’通‘更’,意为更换、变换。”冷继民先生《古汉字对照字汇》一书所引文献,亦有“变更”之意。此外,《中国象形字大典》中,认为“庸”通“傭”,并依据相关文献释“庸”为“均值”“平均”“均等”等义,在我们研读《中庸》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就文献学而言,“中庸”源于古老的易学上的不偏不倚、中行无咎的中和(不偏不倚不乖戾)思维。这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周易》中,随处可见,地山《谦》、风泽《中孚》、山泽《损》、风雷《益》等卦的卦象爻辞中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和思维方式,就是六十四卦的卦序推演也包含着一种追求“中和”平衡的思想。

其二,“中庸”的“体”“用”。《周易 ·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所谓“体”,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形而上的观念性的东西。这里“道”和“器”指的就是“体”与“用”,“体”是形而上具有共同特征的概念或观念,“用”是形而下的“具象化”,或者化裁、推行的“変”“通”之法。那么,“中庸”的“体”与“用”究竟是什么呢?《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合于法度),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无须舍近求远,“中庸”的“体”“用”就在子思所说的这段话中。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就人的性情而言)喜怒哀乐未表露之前,就是“中”;表露以后,如能与“法度”相合,就是“和”。这个“中”啊,就是天下道理的本体;这个“和”啊,就是要遵循“中”的本体。所以,只要做到了“中和”,天地便会各安其位,宇宙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由是我们不难看出,“中庸”之“体”,为上述所说的形而上的“中”。从理论源头上找,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描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老子之“天道”,更是万物之始、万理之宗的“浑沌”之道。故而,“中”作为“中庸”之“体”也如“道”一般,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具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自然)、平和(人类)和公平(社会)的“不偏不倚”的特点;二是这种“体”没有固定的体式或模式,会随着时空变化而变化。正如朱熹《四书章句》所言:“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如若把“中”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固定不变的东西,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庸”之“用”,就是孔子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老子之“人道”。循“中”之“体”行“人道”,且发而符合“法度”,便会和合事理,趋近“天道”。反之,则会乖戾事理而出现偏私的恶果。这就是把握“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学术理路的关键之所在,也是以中华传统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古典哲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其三,践行“中庸”之道,首先要把握“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这个“发而中节”的核心标准。就自然界而言,遵循自然“盈虚消长”之规律,在合理的“法度”之内,保护和利用自然,在力促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都是很好的例证。表现在社会管理方面,儒家治国理政倡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刑”“礼”结合的理念。就修身进德而论,为人处世要做到“己欲勿施”“立人达人”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理念。其次,要懂得“中庸”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哲思哲理,包罗天地宇宙万有,不拘于一时一地、不囿于一事一物。也就是说,“中庸”既是一种具有共性特质、富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处世法则与行事遵循。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才从万物“相通”“感通”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宇宙万有的效法,运用类比联想推理的思维方式,围绕强烈的“生命意识”认识世界、顿悟自我,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

历史证明,“中庸”是绝大多数东方民族,尤其是古今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宇宙观与社会观,更是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富有东方哲思特质的思维方式与和合智慧。中国人为人处世、行事做人一般不走极端,讲求应时通变,尽可能避开“过”和“不及”两个极端,把住“不偏不倚、中行无咎”这个法度,以期实现和中求变,变中求通,通中求和目标。故而,“中庸”绝非机械的“折中”和“调和”,也非无原则的“和稀泥”与“和事佬”,有着深刻的哲学含义和文化意义。“中庸”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思维特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庸”思想的用世涵义,暂且放下典籍,谈点个人的看法和认识。2010年8月,本人到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观光,当时大家决定骑马去看野马群。因我从没骑过马,故而也没任何驭马之经验。上马后,马儿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不听招呼,弄得我手忙脚乱、满头大汗。跟在后面的蒙古小兄弟见状对我说:“大哥,马往右走的时候,你就拉拉左边的缰绳,往左走你再拉拉右边的缰绳,你就不难到达目的地了。”结果按照这位蒙古小兄弟教的办法,虽然路走得弯弯扭扭,但方向始终没有偏离,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见到了野马群。晚上回到蒙古包休息时,回想起白天骑马行走的经历,突然联想到了“中庸”这两个字,心想:“这不就是‘中庸’吗?”随之也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中庸”不是静态的“不偏不倚”,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中”,或动或静、或进或退、或增或减、或损或益、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前或后等都是其常态。“中”只是一个观念上的东西,在实践中唯有心怀“中”念,不断地进行调节调整,方可达到“中”之目标和“中”之境界。

“中庸”从本质上看,就是原始儒家“时中”思想的集中体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即为“中”,应时而变、与时偕行便是“庸”,“中”而知“庸”,“庸”而为“中”,才是“中庸”的思辨方式和哲学理路。“中”为“中间”“中央”“中通”之意;“庸”,在“施行”“用”的基础上包含了“变更”“变换”之义。故此,“中庸”之意当为:为人处世、行事做人当中行其道而又知应时通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